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檀博观“屏”

首页    文章    紫檀资讯文章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檀博观“屏”

 

  • 一、天子当屏立

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礼记》载:“天子当依而立”,“依”通“扆”,指的是一种高约八尺,绛帛为芯,绣以九宫格式白刃斧纹的屏风,此为当时屏中最高等级者,称“黼扆”。可见自西周开始,屏风就是天子威仪的象征,这是其他种类家具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中国古代宫室内重要的陈设器物,明清宫殿明间正中必设屏风、宝座,前有御案,两边或设宫扇、甪端、香筒、香几等,几上置象驮宝瓶,象征“太平有象”。屏风的存在虽然在空间上遮蔽了视线,但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突出主座及两旁陈设,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增加敬畏感。

 

故宫太和殿明间(图片源自网络)

 

《明世宗坐像》明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源自网络)

 

寻常屏风多用来挡风、障蔽视线或装饰居室,但作为权利象征的屏风在天子眼中通常也兼具了警示和备忘的延伸功能:唐太宗寝宫的屏风上密密麻麻记载了全国州县各级官员的个人履历;南宋大内选德殿御座后的金漆大屏上分列诸道、监司、郡守名字,并绘疆域政区图;《水浒传》中描写柴进混入皇帝读书的“睿思殿”,迎面一座大屏风上画的是青山绿水,可转到后面却赫然写着“四大寇”的名字;帝师张居正为推行“考成法”,特意为万历皇帝制作了一架十五扇围屏,中间三扇绘天下疆域,左右六扇分列天下文武职官之名,每十日按官员升迁调改更换浮帖,并张设于文华殿后,以便皇帝朝夕省览。

中国紫檀博物馆所藏这架柚木贴金五扇屏风,原物设于故宫乾清宫内,各扇屏心处镌刻的48字警句格言为康熙皇帝从《尚书》、《诗经》、《周易》等经典中摘录,用以警示后世皇帝如何做到圣明贤达。

 

柚木贴金五扇屏风 现藏中国紫檀博物馆横琴分馆

 

柚木贴金五扇屏风(局部)

 
   此为紫檀嵌黄杨云龙纹屏风,独特之处在于三扇屏心以紫檀雕流云纹为地,镶嵌九条黄杨木雕戏珠游龙,九条游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若隐若现,与屏帽上的九只夔凤交相辉映,颇具气势。

 

紫檀嵌黄杨木云龙纹屏风 现藏中国紫檀博物馆横琴分馆

 

紫檀嵌黄杨木云龙纹屏风(局部)



   将传统雕漆工艺运用到屏风等大型家具的装饰上,是乾隆时期的创举。此架清乾隆紫檀边座雕漆三扇屏风以紫檀木为屏框,下接三段式八字型雕莲瓣须弥座,内镶通景剔红锦地云蝠五龙出水图,尺寸硕大,剔红雕工精密,从蝙蝠身上的绒毛,到海水的细纹,皆一丝不苟,详加刻画,堪为宫廷雕漆屏风的经典之作。

 

紫檀边座雕漆三扇屏风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雕漆三扇屏风(局部)

  • 二、雅室作珍玩

   屏风是一种三维物件,既可作为室内外的建筑元素,也可是独立欣赏的立体艺术品。除了宫室中陈列的大型围屏、座屏,宋元以来各式以装饰和赏玩为主要目的的小型屏风占据了文人雅士的书房居室,而明清时期发展尤甚。插屏、镜屏、砚屏、挂屏名目众多,装饰技法也日新月异,特别是雍、乾二帝对艺术设计的极高追求,使得这一时期的屏类艺术品无论在装饰技法和题材创新方面,均达到历史的高峰。
   插屏是带座屏风的一种,屏心多分正反面,正面以雕刻、镶嵌、描绘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花鸟等,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内廷宫室更是随处可见。除作为装饰陈设之用外,一些砚屏、笔屏等仍兼有实用功能。

紫檀边座雕鸂鶒木插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边座雕鸂鶒木插屏(局部)

 

屏心在蓝色漆地上用鸂鶒木雕嵌出仙山楼阁,仙鹤灵芝,其间草木朦胧,松柏茂盛,庭中有仙人伫立,鹤鹿徜徉其间,树木雕嵌悬出屏心之上,更增添了立体之感,左上角分别有填漆题签:五福添畴,万年普祝,背面为黑漆地描金折枝花卉纹。此插屏制作精良,寓意美好,应是乾隆时期两广官员为皇帝进献的万寿节贺礼。

 

 紫檀边座百宝嵌小插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蓝色漆地上以百宝嵌手法做出耕读场面,画面生动,室内陈设亦能详加刻画,各家房舍的窗棂、围栏都有不同。清代匠师利用鸂鶒木、青白玉、象牙等不同材质的特点,将生活场景表现得多彩而真切。

 

紫檀染牙点翠插屏(一对)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染牙点翠插屏(局部)清

 

 

屏心玻璃罩下用染色牙雕做出具有广式风格的人物、建筑,同时有以点翠的手法装饰山石、树木。画面中孩童手执灯彩,或合抱瓶花、珊瑚,成人或把盏言欢,或渔樵耕读,一片国泰民安的祥和之景。

乾隆四十一年(1776)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皇帝偶得两件罕物,一件为一枚直径逾一尺的纯素面汉镜,银锭钮,仅在镜缘饰弦纹两道。乾隆皇帝将其嵌入紫檀插屏中,并阴刻御笔《咏汉纯素鑑》诗一首,背板更有于敏中、王际华、董诰、沈初、梁国治等群臣恭和铜镜诗,足见乾隆对此镜的喜爱。另一件为一块石纹自然生成观音像的奇石,背光处看之,观音形体透出莹莹绿光。乾隆皇帝爱不释手,遂颁旨配作插屏一架,屏心镌刻御制赞辞,文曰:“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如隐如现,普门示迹。相好具足,水月游奕。岂描岂画,匪雕匪刻。谓有有形,谓无无色。是真是实,弗离弗即。法宝天然,六通十力,稽首慈云,妙观察德。”环绕屏心的紫檀框上阴刻填金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紫檀嵌汉镜插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嵌天然石观音菩萨像插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嵌汉玉璧插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如果说插屏还有些许实用性,那么挂屏则完完全全成为一种室内装饰品。既是装饰,其制作往往不吝成本,极尽精工之能事。挂屏自清初盛行,多替代画轴在墙壁上悬挂,一般为成对或成套。现存宫廷挂屏多以紫檀攒屏框,屏心装饰多用雕刻、镶嵌、织绣等多种技法,用料更是丰富多样,除常见的大理石片或瓷片外,还有象牙、玉石、珊瑚、珍珠、鸂鶒木、黄杨木、竹、绣品、雕漆、玻璃彩画、珐琅等,题材更是不胜枚举。

           

紫檀边雕鸂鶒木群仙贺寿挂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边嵌玉江南景挂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边框银片书画挂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边染牙罗汉图挂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三、更赏屏中画

“草堂无物伴身闲,惟有屏风枕簟间。本向他山求得石,却于石上看他山”,五代十国诗僧无闷的石屏是一块具有天然山川纹理的赏石。石从山上来,山在石上现,这种山石相互映照的石屏可遇不可求,但对寄情于山水的文人雅客来说,以山水入画,以画入屏便容易得多。侧卧于屏前塌上,山水却装入胸中。五代以来的画师更有别出心裁者,善绘“重屏”,如南唐周文矩作《重屏会棋图》,图中所画之座屏中又复画一架山水三扇围屏,意趣盎然,值得玩味。元刘贯道的《消夏图》中亦有类似表现手法。屏风主人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处世情怀,用画纳入屏中,这种绘图于屏的装饰手法延续至清,也为古屏鉴赏带来了一个新的角度。

《重屏会棋图》(局部)五代 周文矩 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片源自网络)

 

《消夏图》元 刘贯道 现藏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图片源自网络)

 

明清时期以屏风为寿礼,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颇为流行。此架紫檀三扇屏风上精心雕刻了一幅“海屋添筹图”。波涛澎湃的大海上,有一座仙山,山中楼阁内安放宝瓶,装有仙鹤衔来的筹码,取 “添福增寿”之意。将此种美好寓意赋予画中,刻于屏上,陈于正堂,足见敬贺之人的用心之处。

紫檀雕海屋添筹三扇屏风 现藏中国紫檀博物馆横琴分馆

 

此组围屏的边框以紫檀木制做,其上镶银丝夔纹和蝙蝠纹。围屏共12扇,分别以图案和文字描述广西历史上十二府的风貌。每扇屏从上至下由4部分组成:上方的楣板镶嵌用象牙雕刻的蔬菜或果品;中间运用染牙、雕刻和镶嵌技法,描绘一府风景,艺匠们将秀雅清丽的山水和当地的人物风情琢刻于屏心上,岩岭幽渺,风光无限,众多人物各尽其态,历历在目;下方镶嵌象牙板一块,雕刻本府名称、历史和地理位置等说明文字;底部裙板镶嵌各式牙雕博古图。

紫檀嵌染牙广韵十二府围屏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紫檀嵌染牙广韵十二府围屏(局部)

 

紫檀边珐琅挂屏 清 现存故宫博物院

 

此组工艺精湛的紫檀边珐琅挂屏为一套四件,以掐丝珐琅的工艺手法,表现了四时更替的不同画面。此次展览展出的两件为秋、冬之景,秋景屏中下方的庭榭,一旅客凭栏而坐,远望桐轩瀑水;另一副则描绘了旅人在冬日霜雪乔柯中踽踽独行的意境,旅人的大红长裘与翠松白雪形成了鲜明对比。两屏的左上方分别
镌刻于敏中敬书《御题月榭泉琴》诗和《御题雪桥诗话》诗。

紫檀雕节庆图三扇屏风 清 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架紫檀雕节庆图三扇屏应是地方进献宫廷的节日贺礼,其体量虽大,但题材热闹喜庆,并无宫殿陈设屏风的威严肃穆之气。中扇屏帽顶端五个火珠上雕“五岳真形图”,两侧屏帽各雕一海东青俯视下方,与站牙圆雕二貂相呼应。屏心浮雕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景象,老者站在厅堂前,庭院内摆放火盆,内院孩童放爆竹、拉象车、舞灯笼。门外宾客络绎不绝,周围衬以松柏、腊梅。有“竹报平安”、“万象更新”之意。此屏的雕刻,以刀代笔,将欢乐年景刻画得翔实而生动。

    屏风自周朝而来,或陈设于庙堂之上,肃穆威严;或闲放在文人轩室,雅趣盎然。它可雕、可髹、可绘、可绣,可以极尽奢华,却也能素白无染。大可大到隔断一方空间,小则小到方寸之内。屏风,记载了汉唐华章,留下了魏晋风骨,遮不住千年风雅,隔不断历史情怀。

 

图文编辑:谢飞

(本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侵权请立即告知)